科研动态

团队在光催化协同回收锂离子电池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发布时间:2025-04-15 14:28:15 阅读次数:209 发布人:bit_battery

        团队李丽教授、吴锋院士课题组在退役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修复再生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针对FeLi反位缺陷修复难度大的技术难题,提出通过光催化降低铁迁移能垒,从而实现LiFePO4直接回收的可行性策略。该方法能够使反位缺陷中铁原子重新迁移到八面体FeO6位置,促进Li+扩散到LiFePO4晶格,进而恢复LiFePO4的晶体结构与电化学容量。通过理论计算与深入的原子表征技术,全面分析了光催化再生LiFePO4的机制。值得注意的是,该策略适用于修复具有不同FeLi反位缺陷比例的废旧LiFePO4。技术-经济分析表明,该策略在环境和经济领域具有显著优势,是锂离子电池回收极具前景的解决方案。相关研究成果以Direct Recycling of Spent LiFePO4 Cathodes through Photocatalytic Correction of Anti-Site Defects为题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Advanced Materials上,北京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吕晓伟为本文第一作者。文章链接:DOI: 10.1002/adma.202503398

        LiFePO4正极退化主要归因于锂空位(Liv)引发的FeLi反位缺陷和Fe(Ⅲ)相的形成。值得注意的是,在纳米级的LiFePO4颗粒中,0.1%FeLi反位缺陷会导致约5%Li⁺被困在缺陷中,阻碍Li⁺沿[010]方向的扩散,从而导致容量下降。因此,纠正FeLi反位缺陷是恢复LiFePO4储能性能的关键因素。然而,在重置FeLi反位缺陷过程中,高价态的铁离子表现出强烈的静电排斥作用,导致铁离子迁回FeO八面体位置的活化能较高。因此,降低铁离子迁移的活化能以促进错位的铁离子返回八面体位置,确保Li⁺传输畅通无阻,成为再生LiFePO4的关键。

       基于此,我们提出了一种可靠且普适性较强的LiFePO4直接回收策略,旨在通过光催化降低铁迁移势垒,并诱导错位的铁返回八面体位置,使Li⁺重新嵌入LFP晶格中。采用多巴胺作为“药引子”来引导激活光催化的作用,通过理论计算、XRD及其Rietveld精修以及中子衍射以揭示再生过程的演变机制。形貌、微观结构表征以及电化学性能测试均证实了LiFePO4再生的有效性。该方法旨在修复FeLi反位缺陷,能够修复具有不同FeLi反位缺陷比例的废旧LiFePO4。这一策略为废旧LiFePO4正极材料回收提供了新视角。


1 LiFePO4再生机制。(aDFT分析FeLi反位缺陷重组的相对能垒。(b)光催化再生过程中FeLi反位缺陷重排的具体途径。不同反应时间下废旧LiFePO4的非原位XRD图像。

反应条件:(cUV&DA体系;(dDA体系。(eR-LFP-UV&DA和(fR-LFP-DA的中子衍射图谱及精修结果。(gR-LFP-UV&DAR-LFP-DALi/FeLi/P摩尔比。


         综上,团队成员提出了一种创新的适应性策略,通过光催化协同作用修复废旧LiFePO4材料结构缺陷。利用光催化产生的激发态电子来降低铁迁移能垒,促进铁离子的重新迁移至FeO6位点,纠正FeLi反位缺陷。该工艺为Li+再嵌入提供了合适的位置,实现了废旧LiFePO4高效再生。再生LiFePO4在容量、倍率性能和循环稳定性均达到或超过商用同类材料。循环500次后其容量保持率为86.63%,甚至略高于商用材料,表明该方法对废旧LiFePO4的直接回收效果显著。更重要的是,该方法在不同浓度FeLi反位缺陷的LiFePO4修复中具有良好的通用性。全生命周期分析表明,因光催化直接回收工艺可在温和条件下进行,可显著降低回收过程中的能耗并缩短工艺流程,从而提升了回收全过程的环境与经济效益。




【作者简介】

吕晓伟,北京理工大学材料学院2021级博士研究生,导师为李丽教授,研究方向为锂离子电池回收及资源化再利用,专注于新能源材料、电池材料再生及修复等多学科交叉基础研究。在Advanced Materials,Advanced Energy Material,ACS Energy Letters,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5项,参编学术专著3部。

【通讯作者简介】

李丽教授: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主要从事废旧电池回收处理与资源循环、电池衰减机理与失效分析、先进电池关键材料设计等。发表SCI论文30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获授权发明专利18项、软件著作5项;主编4部学术专著和教材。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北京市优秀人才和北京市科技新星、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作为第一完成人,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青山科技奖;作为主要完成人,获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5项。

【课题组介绍】

1. 先进电池及关键材料研发方向-先进电池及其关键材料研究及规模化应用,包括多价离子电池、水系电池、金属锂基电池(固态锂电池、锂硫电池、锂空气电池等)、特种电源等。

2. 新型绿色二次电池及可持续研究-新型绿色先进能源材料设计与量化模拟、绿色二次电池衰减机理与失效分析、动力电池梯次利用及资源化回收、能源经济学、全生命周期评估等。